期刊简介
本刊为西南医科大学主办,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其前身为《泸医资料》,创办于1973年。本刊自创办以来,得到社会各界及学院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办刊条件和办刊水平都有较大提高。
往期目录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首页>西南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 杂志名称:西南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 主管单位:四川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西南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2096-3351
- 国内刊号:51-1772/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期刊荣誉:全区优秀学报三等奖期刊收录: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心房纤颤的电重构及其分子机制
王福贞;曾晓荣
关键词:心房纤颤, 电重构, 心律失常, 发病率, 电生理重构, 分子机制, 脑拴塞, 医学科学家, 电生理改变, 研究领域, 心输出量, 射频消融, 起搏技术, 年龄增长, 临床, 窦性心率, 植入型, 危害性, 死亡率, 脑梗塞
摘要:心房纤颤(AF)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一般群体发病率约为2%,随年龄增长,AF发病率升高,65岁以上可达5%.AF的并发症包括:心输出量减少、心衰、拴塞(脑拴塞和外周肢体拴塞),房颤患者脑梗塞发病率是窦性心率的4~7倍,更重要的是,AF可作为增加死亡率的独立因素.AF虽常见且危害性极大,但过去几十年内却没有与其他心律失常一样受到国人的重视.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射频消融、植入型心律复转除颤器与电生理起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许多较简单的心律失常得以根治,AF成为关注的热点和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被喻为新世纪的心律失常与亟待攻克的难关.在国外近几年来AF受到临床和基础医学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对AF的电生理改变及其分子机制进行了探索,本文集中对AF的电生理重构及其分子机制的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友情链接